分类信息
各地考试

当前位置:首页 » 公选领导 » 辅导资料 » 正文

2014年党政领导干部公选辅导资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


时间:2014-02-26 来源:公选领导考试网 浏览次数:169  【华夏培训网: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市场经济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丰结合的,是特定社会制度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市场经济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丰¨结合的,是特定社会制度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形成基础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生产力不甚发达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基础上转变过来的,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自发建立的。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封建主义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的。
  2.所有制形式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也有私有制,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
  3.分配方式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受私有制支配,实行按要素分配的原则,资本家按资分配,工人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这必然会导致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4.宏观调控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共产党领导,政治优势明显,宏观调控强而有力。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础,以现代企业制度、统一市场体系、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对外经济体制为支柱,以宏观调控体系为整合各个支柱的栋梁。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制度。2.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3.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提高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实现城乡市场的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相互衔接。
  4.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个人收入分配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方面。
  5.适应国际通行规则的对外经济体制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下,要积极应对,趋利避害,变挑战为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和竞争,开创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6.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仃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三、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一)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一,尽管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党就制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一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却长期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平筏。
  第二,虽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扩张,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从根本上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第三,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相对不庀,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的外延式经济增长仍未能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内涵式经济增长转变。
  第四,经济发展不能以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为代价,仍需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为目标,提高效率、降低消耗,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科学发展观
   我们党总结多年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町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三)有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离不开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贯彻落实:
  第一,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种“健康状态”下的经济增长。所谓健康的增长一般指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内.以“财富”扩大的方式和经济规模增长的度量,去满足人们在自控、自律等理性约束下的需求。 第二.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它意味着新增财富的内在质量,应当不断地、连续地加以改善和提高。
  第三.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生存空间的不断被满足和扩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石。
  第四。调控人口的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人口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首先应稳定地低于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后逐渐实现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
  第五。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的资源基础:地球的资源基础在可以预期的将来,仍然是供养世界人口生存与发展的唯一来源。
  第六。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科学发展观始终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科技进步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能够迅速把研究成果积极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并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以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
  第七。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科学发展观不赞成单纯为了经济增长而牺牲环境的容量和能力,也不赞成单纯为了保护环境而不敢能动地开发自然资源。
  (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方式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握好以下几方面要求:
  第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反对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反对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速度为中心”,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产值,必须树立起把经济的发展同资源的消耗、环境的退化、生态的恶化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二是要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三是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第三,要进一步转变经济体制。一是要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从体制上解决产业结构。
  趋同、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扩张的问题;二是要消除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有序推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三是要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四是要推进劳动就业和社会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礼会保障体制,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
  四、二元经济
  发达国家在产业革命时期,都经历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所有发展中国家也都面临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必然现象。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与乡村传统农业部门并存。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面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结构转型的重大任务。
  1.乡村传统农业部门
  其重要特征是:以人力和畜力作为耕作方式的主要动力;以扩大耕作面积的粗放经营作为生产增长的主要方式;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作为主要形态。因此,生产率低,商品率低,纯收入低,但人口增长快,剩余劳动力(或隐蔽性失业)多。
  2.城市现代工业部门
  其重要特征是:通过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生产,进行集约增长;集中在城市及其郊区,基础设施完好;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因此,生产率高,经济效益高,收入水平高。
  3.城乡经济严重分割
  城乡分割和城乡差别的形成,既是殖民主义经济侵略的结果,也与发展中国家本身的历史条件、人为因素和国际环境有关。由于乡村农业部门技术落后,资本积累能力很差,发展中国家只能凭借政府力量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一批先进的工业部门和一定规模的中心城市,强行嵌入传统的经济体系。世界霸权主义和地区军事冲突,也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有关的重工业和电子工业。这就需要将农业作为资金积累的渠道,通过价格“剪刀差”将农业剩余产品集中到城市,以农业哺育工业起步,而新兴工业部门由于基础薄弱,又难以反哺农业转型,势必导致城乡差别的扩大。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发展中国家利用的外资,大都选择在资金利润率较高的工业部门和城市地区,它们在加快发展中国家现代工业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此外,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以及体制、政策和管理制度,也使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凝固化。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
  从发展经济学来看,对于如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有以下两种理论:第一,通过劳动力流动,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发展。
  第二,通过增加农业投入,形成城乡平衡发展。
  以上这两种理论都有助于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而且各有自己的长处,应当从具体国情出发,兼而用之。
  (三)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
  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繁荣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
  须重点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体测性矛盾。改革造成城乡分割的各种制度。
  第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的持续发展,确保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必须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橇和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政府的农业投入政策。
  第二,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解决农村基本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建立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涉及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的转移支付制度。
  五、城镇化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必须走中国特色城镇
  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
  调发展。
  1.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
  从城乡关系来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的道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城镇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又通过农村发展繁荣进一步促进城镇发展,城乡相互促进并良性循环。坚持统筹城。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城镇化,可以加强城乡联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最终达到城乡共同发展繁荣。
  2.坚持合理布局,形成城镇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格局
  从城镇之间的关系来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在城镇之间形成合理布局的道路。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必须打破地区之间、城镇之间的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城镇之间合理流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各个城镇要从自身所处区域的实际出发,努力形成具有各地产业、民族、历史、建筑特色的城镇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雷同化现象。
  3.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促进城镇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来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集约型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节约土地的原则,坚决摒弃“摊大饼”盲目扩张城镇规模的方式。要推行紧凑型城镇化模式,提高人口居住密度,以节地、节材、节水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要合理、集约利用土地、水等资源,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环境。4.坚持因地制宜,走多样化的发展道路
  从城镇功能和体系来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要坚持走多样化的道路。要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条件和社会的司承受程度,通过市场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吸引各类必需的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同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对城镇化的管理、引导、规范。
  5.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从人口分布来看,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要把大城市的优势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优势结合起来,取其所长,避其所短。要根据不同情况,既积极发展大城市,有效预防有的国家成地区出现的大城市病,又鼓励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6.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要深人认识和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保证规划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加快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通过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等,合理引导城镇化发展的规模、速度、节奏,优化结构和布局。
  另外,2005年党的卜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
  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推进城镇化一定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六、深化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臻解决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问题。
  第一,解放思想,复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三,从实际出发,楚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一是先农村后城市;二是先产品市场后要素市场;三是市场价格先调后放;四是微观改革与宏观改革互相配套;五是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相互促进。
  第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公选领导考试

推荐图文

热门点击排行

©2015 hxp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3002816号-1
华夏培训网唯一网址www.hxp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