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信息
各地考试

当前位置:首页 » 特岗教师 » 模拟试题 » 教育理论 » 正文

2013年特岗教师考试模拟试题3答案


时间:2013-05-09 来源:特岗教师考试网 浏览次数:126  【华夏培训网: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一、单项选择题1.C[解析]略2.D[解析]按照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设计将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保证学生的自主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略
2.D[解析]按照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设计将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亲身实践,注重学生的探索,注重学生获得各种直接经验。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3.A[解析]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指事先有一定的识记意图和任务,并经过一定努力,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所进行的识记。
4.C[解析]在面对问题情境时,有些儿童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但却常常出错,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认知方式。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沉思型认知方式。故本题选C。
5.D[解析]略
6.A[解析]略
7.D[解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桃子李子虽不会说话,但是它们果实甜美,惹人喜爱,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这句话体现的是榜样法。
8.D[解析]略
9.B[解析]国务院只能发布法规性文件,法律只能由人大来制定。
10.A[解析]在正常条件下,意识具有四种不同的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在可控制的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
11.A[解析]联合群体是正式群体形成的第二个阶段,它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12.C[解析]1920年,阿尔波特让被试分别在单独情境和社会情境里工作,结果发现社会情境中的效果要比一个人单独活动好。
13.B[解析]影响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14.B[解析]在桑代克体系中,动机被看做是一种在特定时刻存在于神经系统中的特定准备方式。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同他是否已做好准备有关,即桑代克所谓的“准备律”。
15.C[解析]惩罚减少反应的发生,而正强化、负强化和塑造均导致行为的加强。
16.B[解析]略
17.B[解析]美国实行单轨学制,苏联与中国为分支型学制。
18.B[解析]科尔伯格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即道德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在道德两难故事讨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
19.C[解析]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来进行教学,这遵循的是循序渐进原则。
20.B[解析]1868年,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该著作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
21.B[解析]“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都含有获得一种知识技能就可以促进其他知识技能掌握的意思,可见所说的就是学习迁移现象。
22.D[解析]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精英。任何知识都可以用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儿童,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挖掘、运用和培养儿童的直觉思维,提倡发现学习法。
23.C[解析]教师产生于古希腊时代,然而世界上第一所师范学校出现于l7世纪的法国。
24.C[解析]“生物起源说”是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论的第一个有代表性的观点,创导者有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美国教育家桑代克,英国教育学者沛西•能。
25.B[解析]斯巴达的教育重视军事和公民的培育,重视女子教育;而雅典的教育更加重视身心的和谐以及公民的教育。
26.D[解析]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对一个年级的学生讲课,同时组织其他年级的学生自学或做作业,并有计划地交替进行。
27.B[解析]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奠基时期。
28.B[解析]观察法是班主任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观察法是班主任工作中一种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
29.D[解析]教育评价的定义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在对信息与标准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因此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
30.A[解析]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二、多项选择题
1.ABD[解析]本题考查学校文化的构成.学校文化由规范文化、观念文化、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
2.ABCD[解析]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树立,主要方法有严格要求、树立榜样、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反复实践等。
3.ABCD[解析]略
4.ABCD[解析]略
5.BC[解析]行为主义可以分为旧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旧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安吉尔是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苛勒是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
6.ABC[解析]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3)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故本题选ABC。
7.ABC[解析]略
8.AC[解析]记忆表象指保存在人头脑中的曾感知过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它具有两个特征:(1)直观性或形象性;(2)概括性。故本题选AC。
9.ABCD[解析]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四个方面。故本题选ABCD。
10.ABC[解析]多血质的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故本题选ABC。
 

三、填空题
1.脑脊髓
2.群众性小组
3.第一第二
4.判断推理
5.注意的稳定注意的分配
6.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
7.多血质黏液质
8.抽象概括能力创造能力
9.中等(或适中)学习动机
10.心理社会适应

四、简答题
1.[参考答案](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关注学>--j者的主体地位,是由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自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也是一种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2)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些品质都是学习型社会所必需的。
2.[参考答案](1)选择性
人在众多的环境刺激作用下,只能对部分事物清晰感知,其他事物只作为知觉的背景。人的知觉对象受注意指向和知觉定势的影响。
(2)整体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征,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其之间的关系。
(3)理解性
人们以既往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赋予一定的意义。
(4)恒常性
人们对于变化着的事物的知觉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知觉条件发生一定范围变化时,知觉映像会保持相对不变。
3.[参考答案](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五、论述题
1.[参考答案](1)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
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些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教育的民主化。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4)教育的多元化。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它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参考答案](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西欧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
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的作用。(2)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该书分为: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格之道德力量(德育)四个部分。他从迎合德国反动贵族阶级利益的伦理学出发,提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他以心理学为基础,规定了教学步骤: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他强调了教学的教育作用。(3)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的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主张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和“在做中学”。他的这种学说是以经验为基础,以行动为中心,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
3.[参考答案](1)以人性为本位的教学目的观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发展人的个体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他们是独特的人并最终帮助学
生实现其潜能。人本主义强调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内
容,创设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心理氛围,保证学生在充满满足感、安全感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安排的合适的学习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的价值、意义,使学习者成为充分发展的人。
(2)彰显主体的教学过程观
人本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其自我实现的教育目的的必然产物,
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建立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个人之间的联系,指导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的材料,激发学生从自我倾向性中产生学习倾向,培养学生自发、自觉的学习习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意义学习。

六、案例分析题
[参考答案](1)观察法和访谈法。
(2)选择之一:教育行动研究
理由如下:①在研究目的方面,教育实验研究侧重于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探究,对理论研究更为适合;而对于李老师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这一实践性较强的研究目的来说,以改进实践为基本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更为适合。②在研究过程方面,教育实验要求严格的变量控制,难度较高;而教育行动研究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无需严格的变量控制,对李老师而言,相对简便易行。③在研究主体方面,教育实验中研究者与行动者的角色通常是分离的,而教育行动研究更强调行动者成为研究者,这对李老师的专业发展更有好处。
选择之二:教育实验研究理由如下:①在研究目的方面,教育行动研究追求教育实践的改进,而教育实验研究更侧重于因果关系的探究,更有利于李老师确证“扩展课外阅读”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学习成绩,之间的因果关系。②在研究过程方面,教育行动研究强调在实际情境中进行,不作严格的变量控制,因而其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和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均不强;而教育实验研究要求对变量作适度控制,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强,研究结果的普适性高,更有利于李老师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
③在研究主体方面,教育行动研究强调教师自己成为研究主体,受教师自身教育理论素养和研究视野的局限,研究有可能流于肤浅和零碎;而选择实验,李老师的研究可以在学校科研顾问的指导下进行,这更有利于研究结果在理论上的概括提升和李老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



特岗教师考试

推荐图文

热门点击排行

©2015 hxp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3002816号-1
华夏培训网唯一网址www.hxpx.com